今天是:   | 登录中心 | | 网络导航
logo 来海南旅游咨询 海南旅游 预订海南酒店 自驾租车 海南高尔夫 问路订房就请拔打海南旅游百事通  全天24小时为您守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导航页为首页
内容页为首页
当前位置:南国风 >> 公文写作 >> 浏览文章

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

作者:佚名 日期:2009年07月20日 来源:不详 人气:

在省委、宜昌市委的正确领导和省委、宜昌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的精心指导下,市委按照中央、省委和宜昌市委的统一部署,紧扣“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突出“推进统筹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学习实践活动主题,紧密联系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实际,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扎实推进,全市学习实践活动进展顺利、特色鲜明、成效明显。特别是在分析检查阶段,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查摆问题,深刻剖析根源,积极制定措施,努力边学边改,推动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根据活动方案安排,现就市委常委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作如下分析检查。

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党的十六大以来,市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宜都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率先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一切为民发展,开创了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局面。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4亿元,2002年以来(下同)年均增长17.5%,实现了年人均GDP3000美元的跨越;规模工业产值144亿元,是2002年的10.8倍,年均增长49.3%;财政总收入8.9亿元,年均增长26.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98亿元,是2002年的4.4倍,年均增长2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6亿元,是2002年的5.3倍,年均增长3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46元,分别增长11.1%和20.3%,增幅创历史新高。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累计上升252位,成为全省竞争力上升最快的县市,县域经济综合考评连续6年位居全省前“十强”,跃居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第14位,入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成为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市。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被推选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总结宜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和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解放思想,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打牢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宜都历史上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传统农业比重大,工业基础雄厚但无支柱产业,县域经济发展一度陷入困境。2003年以来,市委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通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深化对市情的认识,把科学发展观变为了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市委确立了“精一壮二活三”的产业发展路径,提出了实施统筹战略、突出城乡联动和“两个率先”的发展思路,以实施富民惠民工程为重点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初步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实现了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从急功近利到立足长远重打基础;从发展规划无序到确定沿江平原、丘陵、山区三大板块;从“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办工业到逐步实现组团式、园区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关闭“五小”企业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4+3”支柱产业格局;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到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日趋均衡,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广大干部群众真正感受到科学发展带来的实惠,全市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和思路措施越来越得到广大党员干部的高度认同,越来越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同心同德谋发展的合力更加强劲。

(二)坚持第一要务,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始终坚定信念不松懈,扭住发展不放松,突出重点不偏废,自我加压,争先进位,实现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是坚持不懈抓招商。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发展之基、增量之源,不断完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创新社会化、信息化招商办法,探索项目征地拆迁风险评估、监督关口前移工作制度,促使项目迅速落地。工业园区在全省综合考评中,连续三年排名位居前列,跻身“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园区”行列。2003年以来,全市月平均引进过亿元项目2个以上,投资总额累计超过20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数量是2003年的4倍,“大水泥”、“大火电”梦想逐步实现。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立了“十补十扶、五免五减”政府投入导向机制,每年财政直接用于农业结构调整的投入达3亿元以上,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柑桔、茶叶、生猪三大产业,奠定了农民持续增收的稳定基础。三是突出重点抓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自主创新,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形成了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机械、纺织传统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逐步形成。2008年,“4+3”产业群完成产值133亿元,占到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95%,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进入全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宜都成为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发酵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关闭小水泥、小纸厂、小煤窑等“五小”企业400多家,环保治理、污染搬迁等项目累计投入10亿元,实现企业达标排放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引进补链产业、配套循环经济项目180个,以循环经济为主的工业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五是培植“三产”增财源。充分发挥长江航运、沿江码头和交通区位优势,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物流仓储、连锁超市等商贸流通企业,加强市场体系和商业网点建设,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完成旅游规划修编,累计投入2亿元,兴建了一批重点旅游项目,积极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2002至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3%。

(三)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坚持把中央和省委精神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做到在发展中推进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大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两个置换”为重点,完成了对900家市直工商、乡镇集体企业的民营化改革。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创新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全面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撤乡合村并组,完善了“以钱养事”新机制。农村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公益事业管理等经验在全国推广。积极探索城乡社区综合管理办法,提高了社区管理自治和自我服务能力。坚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在全国率先取消工商管理类、证照类、鉴定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出台鼓励扶持政策,形成了“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全民大创业”格局。按照“核定收支、确保运转、超收全留(分成)”的思路,加快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激励乡级政府发展乡镇经济和村级集体经济。按照“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银行化操作”模式,加快融资平台、担保平台和中小企业信用协会建设,缓解了创业人员和本土中小企业担保融资难题。在全市大力开展“人文环境看宜都”思想大讨论活动,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健全决策后评价、决策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等制度,完善了“责任明确、教育为主、程序科学、监督有效”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行政效能明显提高,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四)坚持统筹发展,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围绕“园林城市、优美乡镇、生态村庄”目标,累计投入30亿元,实施了一大批重点城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构建了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硬化通村水泥路960公里,宜洋、陆渔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全面开工,市乡村三级公路交通网基本形成。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投入使用,老城区改造步伐加快,城区主干道延伸对接、大街小巷整治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完工。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快,累计投入6亿元,完成“一池三改”1.3


email:lifat@yeah.net| QQ:_3000_99**61 T先生
  服务指南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法律声明 | 服务条款 | 隐私声明 |


南国风网站的版权信息:保留所有权力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琼ICP备15001822号